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簽署了第14160號行政命令,旨在削弱美國的“出生即公民”原則(Birthright Citizenship),這一政策曾是美國移民法的重要支柱。
根據該命令,以下兩類人將不再被認定為美國公民:
出生時,生物學母親在美國屬于非法居留(即沒有合法簽證或身份),且生物學父親既非美國公民,也無合法的永久居留身份;
出生時,生物學母親有臨時合法居留身份(如持有短期簽證:旅游、學生或工作簽證),且生物學父親不是美國公民或合法永久居民。
特朗普簽署這一命令后,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激烈的“違憲”辯論。許多人質疑特朗普能否通過簡單的行政令改變已有百年歷史的“出生公民權”原則,以及是否能進一步激化美國移民政策的爭議。
01 法院叫停行政命令
臨時禁令通常適用于緊急情況,旨在保持現狀;
初步禁令是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發布的,具有更長的效力,直到案件最終裁決。
目前,博德曼法官的初步禁令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生效,阻止了行政命令的實施。這一裁定體現了美國司法體系的“司法審查權”——即法院有權對行政行為的合憲性進行審查。根據1803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即使是地區法院,也有權裁定行政命令是否違憲。
盡管暫時禁令阻止了行政命令的生效,但這僅僅是初步裁定,案件仍在進一步審理中。特朗普政府如果不同意此判決,可以通過上訴將案件推向更高法院,最終或許會走到美國最高法院。一旦最高法院裁定行政令合憲,這一決定可能對美國移民法產生深遠影響,甚至可能改變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中關于出生公民權的長期解釋。
02 特朗普與非法移民問題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美國有約120萬名公民的父母是非法移民。而移民政策研究所預測,非法移民的數量將在2050年前后增加到470萬。非法移民及其后代帶來的治安、就業和邊境安全等問題,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無法忽視的“定時炸彈”。
特朗普政府一直將“打擊非法移民”作為政策重點,提出了三大解決方案:修建邊境墻、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和廢除“出生公民權”政策。
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內,政府花費大量資源修建美墨邊境墻,試圖阻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但這一努力最終未能完全達成預期目標。特朗普第二次當選總統后,他表示:“非法移民的子女應該與父母一起被遣返。”他提到,拆散家庭并不是他的意圖,唯一的辦法就是將他們一起送回原籍國。
盡管特朗普的強硬移民政策贏得了部分保守派選民的支持,但也暴露了美國在處理移民問題時面臨的復雜性。從邊境墻到“出生公民權”,特朗普的政策手段常常極端且對立,加劇了美國社會的分裂。盡管特朗普試圖消除“非法移民”帶來的壓力,但他的措施并未有效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埋下更多社會矛盾的“地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