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移民政策的風向正在悄然轉變,隨著前總統特朗普的強勢回歸,白宮開始醞釀一系列更加嚴格的移民管控措施。6月27日,美國最高法院作出重要裁決,限制聯邦法官發布全國范圍內禁令的權力,這一決定被廣泛認為為特朗普推動限制“出生公民權”等政策掃清了法律障礙。
與此同時,美國國土安全部也宣布,將于今年9月2日正式終止對約52萬名海地人的“臨時保護身份”(TPS),標志著針對弱勢移民群體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調整。外界普遍認為,這些信號預示著,美國將步入一個更加嚴格、甚至是全面收緊移民政策的時代。
最高法院裁決:“全國性禁令”受限,特朗普移民政策或提速
當天,最高法院以6比3的結果,判定聯邦地區法院無權對行政命令發布全國性禁令,聯邦法官的判決僅適用于案件當事人。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在推動限制“出生公民權”等政策時,將不再面臨全國性司法凍結。
雖然此次裁決未直接觸及“出生公民權”問題,但卻被視為打破法庭障礙的重要一步。特朗普早在上任期間便提出,非法移民在美出生的子女不應自動獲得美國國籍,但該政策一度遭遇大量訴訟,推進受阻。如今,隨著最高法院的最新表態,特朗普有望借助行政命令推動各州逐步落地這一主張。
保守派大法官艾米·科尼·巴雷特在裁決書中指出:“聯邦憲法未授權地區法官左右全國政策,法院職責僅限于解決具體法律爭議。”與之相對,自由派大法官索托馬約爾則警告稱,該裁決削弱了對行政權力的有效監督,普通民眾的基本權利恐怕將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根據現行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凡在美國出生且受美方法律管轄者,均享有美國公民身份。特朗普陣營則主張,非法入境者及“赴美產子”行為不應被納入“受管轄”范疇,并試圖借助行政手段推動憲法重新解讀。
多州政策走向分化,特朗普誓言重塑移民制度
盡管最高法院尚未對第十四修正案做出最終解釋,但特朗普已公開表示,將不惜通過法律戰,力爭由最高法院重新詮釋“出生公民權”。他在新聞發布會上高調稱此次裁決是“美國憲法和法治的勝利”,強調“聯邦權力將回歸人民手中”。
司法部長帕姆·邦迪也表達了類似立場,稱該裁決終結了“司法干政”的局面,“地區法院法官將無法再輕易推翻總統的政策安排”。
不過,實際執行過程中各州態度出現明顯分化。預計22個民主黨主導的州將試圖在本地保留“出生公民權”,而28個共和黨州可能積極響應,逐步取消相關政策。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強硬立場遠不止于此。除宣布終止海地人的臨時保護外,白宮還計劃逐步撤銷針對阿富汗、委內瑞拉等國部分移民群體的特殊保護身份,并醞釀推出一系列新政,包括:
終結“出生公民權”;
停止向“庇護城市”提供聯邦資金;
暫停或大幅削減難民安置計劃;
凍結除必要事項外的政府開支;
禁止聯邦資金用于資助變性手術等項目。
特朗普更放言,將實施“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驅逐行動”,強化邊境執法,徹底重塑現行移民體系。
海地移民或遭集體遣返,國際社會憂慮升級
國土安全部在公告中表示,海地目前局勢雖不穩定,但整體環境已“足以保障公民安全返回”,因此決定自9月2日起,終止對海地人的臨時保護身份。該政策影響人數超過52萬,涉及大批因2010年海地地震、暴力沖突等原因滯留美國的移民。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時任總統拜登剛剛將這一保護措施延期至2026年2月,然而特朗普上臺后迅速撤銷相關決定,并鎖定了9月2日的終止日期。國土安全部強調,繼續放任海地人滯留美國“不符合國家利益”。
不過,聯合國和多個人權組織對此舉表達強烈擔憂。聯合國人權事務特別報告員奧尼爾直言,海地仍深陷武裝暴力、黑幫控制與社會動蕩,“大量學校、醫院被摧毀,兒童遭強迫征募,襲擊孤兒院、教堂的事件屢見不鮮。”
美國國務院也維持對海地的最高級別旅行警告,提醒公民切勿前往,指出該國局勢混亂,綁架、暴力沖突、醫療資源匱乏等問題持續惡化。
美國移民政策迎“收緊潮”,全球關注局勢走向
可以預見,未來幾個月內,圍繞美國移民政策的博弈將持續升溫。從“出生公民權”到庇護、難民政策,特朗普政府正一步步推動移民制度大洗牌,而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反對聲浪也在持續升級。
對于廣大移民申請者而言,面對政策不斷變化,保持密切關注、及時調整自身規劃,或許已成為當下的必要選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