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產AI平臺Deepseek在朋友圈中刷屏,各行各業都在熱議它的強大功能。作為一名移民行業從業者,我決定親自體驗一下,于是拋出一個困擾無數人的問題:“2025年,普通人如何移民美國?”本以為能得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回答,結果這AI的回答讓我差點把手中的茶杯打翻——它給出的移民方案,簡直讓傳統行業的某些“老玩家”措手不及。
首先是一個讓很多中產家庭眼前一亮的移民路徑——EB1A杰出人才移民。聽起來像是為諾貝爾獎得主準備的通道,但Deepseek卻指出,許多“普通人”也能通過這個途徑獲得綠卡!
它解釋說,EB1A的重點不在于你是否家喻戶曉,而是要看你是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獲得了“持續的國內或國際認可”(sustained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claim),并且符合移民局規定的十項標準中的至少三項。
比如曾有一位經營火鍋店的朋友,他憑借“九宮格涮煮法”專利和三家連鎖店的業績,成功拿到綠卡,帶著全家一起移民美國。關鍵是要把自己的專業成就轉化成美國社會能夠理解的價值,譬如設計的漢服在海外電商平臺熱銷,或者自創的少兒編程教學法被當地學校采納,甚至還有跳鋼管舞的舞者通過這個項目獲得了綠卡。這個通道的潛力,簡直讓人驚嘆!
接下來是NIW(國家利益豁免)方案,這是很多移民中介都解釋不清的移民途徑。Deepseek卻給出了清晰的解釋:NIW不需要雇主擔保,也不要求你是行業頂尖人物,關鍵是要證明你的工作能為美國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重點不在空談“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等含糊其辭的說法,而是要通過具體證據證明你的專業技能和未來規劃如何能幫助填補美國社會的某些空白,或者解決實際問題。
換句話說,這個項目的精髓在于,你需要像寫商業計劃書一樣,將自己的專長與美國的需求精準對接。
最后是被稱為“移民界的拼多多”的EB3非技術類移民。這個途徑的門檻低得令人震驚:18-45歲、身體健康、沒有犯罪記錄、沒有吸毒史和傳染病史,幾乎涵蓋了80%的普通人群體!
不過,有個缺點就是排期較長。對于中國大陸申請人來說,從遞交申請到入境美國可能需要等待約8年。這個漫長的等待期確實勸退了不少人,但如果仔細算算,當前申請人的孩子剛上小學,等排到時正好能去美國讀高中。這個時間差對很多家庭來說反而是個優勢。
而且,排期是動態的,未來幾年很可能會加速。與此同時,等待的這段時間還可以在國內安穩工作、積累資金。
具體來說,EB3要求申請人在美國入境后需要為擔保該項目的雇主工作一年。常見的崗位有餐廳服務員或流水線工人。雖然這些工作聽起來不算高大上,但時薪15美元(約合人民幣108元)比國內同類工作要高出三倍。夫妻倆一起去,每月收入可達4.3萬人民幣,一年就能把辦理費用賺回,還能有余。
更妙的是,這些崗位往往是在低溫環境下操作,避免了語言障礙,也因技術門檻較高而篩掉了美國本地求職者,完全符合移民局“找不到美國人做”的要求。
不過,這個項目的最大挑戰是雇主的穩定性。有些中介合作的農場主或小企業可能在明年就破產了。因此,選擇靠譜的中介和雇主至關重要。
我們作為一家深耕十年的老牌機構,手中有獨家資源——比如一家自2005年開始穩定接收中國工人的雞肉加工廠,甚至在疫情期間也沒有斷過合作。選擇合適的雇主,能讓整個移民過程更加順利。
可能很多人會感到不解:“去美國做流水線工人圖什么?”但Deepseek最終給出的數據,卻讓這一切變得更有意義:2023年,通過EB3獲得綠卡的中國人中,43%來自三四線城市的普通職工,28%是個體工商戶,真正來自一線城市的白領卻不到10%。
這似乎證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移民的成功,從來不是看誰更優秀,而是看誰更早認清現實。
當北上廣的精英們還在糾結雅思7分和百萬存款時,可能老家小學學歷的裝修工老王已經和妻子孩子在俄亥俄州的加工廠里工作了三年,現在剛開了一家中式炸雞店。
美國的移民體系,就像一個精妙設計的漏斗,EB1A是奢華版,NIW是定制款,而EB3則是那個樸實無華的收納盒。它不在乎你是否有光鮮的職業背景,只要你愿意踏實走流程,最終一定能拿到綠卡。
下次再有人吹噓“百萬投資移民”,不妨笑著告訴他:“你這錢足夠讓二十個家庭通過EB3移民了,要不咱們組個切雞肉互助群?”
友情鏈接: